看到《蘋果日報》的發展,心裏很不好受,這刻沒太大心情落筆講投資,或者順勢談一談在《蘋果日報》我認識的兩個人。
筆者是《蘋果日報》的讀者,未曾在這份報紙工作過,也不是小股東。早一、兩年先後接過來自蘋果的不同邀請,想訪問我及任視頻的嘉賓,講一講股票,不過因為當其時還做緊聲帶手術,以及不想出鏡,所以沒有成事。除此之外,沒有甚麼的特別關係。
在傳媒工作多年,《蘋果日報》有兩個我敬重和欣賞的人,一是張劍虹(現任壹傳媒行政總裁),另一個是經濟版跑銀行線的資深記者。
張劍虹是我做第一份報館工作的老細。我就坐在他的附近,經常做埋佢嘅接線生,接過唔少已故 “亞洲股神” 東尼(Tony Measor)搵佢的電話。當時東尼仲做緊證券行。記者日常工作常跟證券分析員交流情報、吹下水😌。
每當跟舊同事談起這個舊老細,總記得它在報館 “特異技能”,作為採訪主任,他寫的稿比普通記者還要多,另方面可以一邊寫中文稿,一邊用英文跟分析員談天說地,真的一心二用,電話講完、收線之後,即時可以交稿😲。 他離開去壹週刊,大老闆好唔開心,對報館的士氣也有很大的影響。
我不知他幾時有個 “沙胆虹”的外號,因為早期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溫文的人。
另一個《蘋果日報》我欣賞的人,是跑銀行線的資深記者,是行內的一姐。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,蘋果的銀行及金融政策新聞寫得好,這個一姐有江湖地位,搵人攞料約訪問能人所不能。筆者跟她相識於微時,初出道大家是爭新聞的競爭對手。因為她只喜愛寫故仔、追新聞,所以從不想升職,報館內沒有特別高的職銜但地位顯著。沒有了 《蘋果日報》,不知她還會否留在新聞界,對財經讀者來說,這是一個損失。
作為傳媒出身,對《蘋果日報》遇到的事總不好受。當資訊和新聞自由受到沖衝,我們受到的影響並不是情感上的問題,投資的透明度越來越低,投資的風險也就越高。
(23/6/2021)